送沈玉泉书药舟

一舸宽于一亩宫,两溪无处不春风。
遥知篷下观书者,即是壶中卖药公。
啸隔沧洲声似虎,丹藏别室气如虹。
平生悔不谋深隐,蓑笠何时与子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沈玉泉书药舟》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一幅生动的江上风景和一位读书卖药人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平凡人物的深切关怀及对他们生活状态的肯定。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溪上香吹白藕花,沈郎舟楫自为家。
    双鬟荡桨乘流去,小榼留人易日斜。
    采得绿荷成野服,博来红米是丹砂。
    綵鸾韵写松烟墨,不与青蛇道士赊。
  • 译文:溪上的香气吹散了白藕花,沈先生自己驾着船回家。
    双鬟女子在桨上划水,留下人们享受夕阳的美景。
    摘取绿色的荷叶做成衣服,用红色的小米作为药材。
    用彩鸾的韵写就松烟墨,不与那些道士赊账购买。
  1. 诗人简介
  • 张昱(1390年—1459年),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可闲老人。张昱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后因不愿受朝廷征聘而归隐于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岁。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溪上香吹白藕花”,通过色彩鲜明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恬静优美的氛围;“沈郎舟楫自为家”则通过描述主人公沈玉泉自驾其舟的场景,展现了其生活的独立与自由。
  • 情感表达:诗人以“遥知篷下观书者,即是壶中卖药公”表现了诗人对沈先生的敬重与认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生活方式的欣赏。
  • 艺术手法: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如“双鬟荡桨乘流去”,“采得绿荷成野服”,“彩鸾韵写松烟墨”,不仅描绘了具体的画面,而且富含深刻的意味。
  1. 文化背景
  • 《送沈玉泉书药舟》反映了元末社会的某些风貌,如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特殊待遇等。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心,尤其是对读书人的尊重和理解。

《送沈玉泉书药舟》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世赞誉,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风情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