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秀岩上人归日本

几年中国游方遍,看水看山念念非。
海眼枯时千劫坏,日头出处一僧归。
黄梅雨打袈裟湿,白蜃云随锡杖飞。
富士岩前留语在,庭松新长旧禅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秀岩上人归日本》是元代成廷圭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佛法的虔诚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表达,同时也是对于佛教文化的深刻体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文化价值:

  1. 作品原文
  • 开头几句:“几年中国游方遍,看水看山念念非。”这句反映了诗人多年来在中国各地游走,观赏自然风光,心中却常常思念着某些事物。这里的“念念非”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 中间几句:“海眼枯时千劫坏,日头出处一僧归。”描述了一幅画面,当大海的眼(象征灾难与毁灭)枯竭之时,象征着千劫难逢的大变;而太阳从东方升起,则预示着一位僧人即将归来。这里蕴含了深刻的宗教寓意,即希望和重生。
  • 结尾几句:“黄梅雨打袈裟湿,白蜃云随锡杖飞。”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黄梅时节的雨水打湿了僧人的袈裟,白色的蜃气云随着他的锡杖飘荡。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隐喻了佛法的高远和神秘。
  • 最后两句:“富士岩前留语在,庭松新长旧禅扉。”意味着在日本的富士山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而庭前的松树则是新的,旧的禅意门扉也随之生长。这里的“留语在”可能指的是诗人留给日本人的一种精神遗产或教诲。
  1. 作者介绍
  • 成廷圭:他是元朝时期的文学家,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生活在元朝时期,尽管遭受了战乱,他仍坚持创作诗歌。成廷圭的诗作多反映其个人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其中不乏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朝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但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文人辈出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廷圭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 个人遭遇:根据记载,成廷圭在晚年遭遇了战乱,不得不避地吴中,最终在七十余岁时逝世。这种个人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更多地流露出对生命、死亡以及宇宙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1. 文化价值
  • 宗教色彩:这首诗融合了佛教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动作的刻画,传达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概念。这些内容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让佛教文化更加贴近民间生活。
  • 哲学思考:诗中的“海眼枯时千劫坏,日头出处一僧归”,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通过这样的描写,成廷圭展现了他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哲学上的深思。
  • 艺术特色:成廷圭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海眼枯时千劫坏”中的“千劫”和“一僧归”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生命的轮回。
  1. 影响及评价
  • 历史影响:《送秀岩上人归日本》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为后世研究元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现代评价:当代学者和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送秀岩上人归日本》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成廷圭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氛围。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和佛教教义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送秀岩上人归日本》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友情的表达,更是对生命、死亡和世界的深刻思索。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这首诗在文学史和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