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越上能仁寺用章俊禅师

几年卓锡住苕溪,一日寻山入会稽。
蒲室塔曾藏舍利,道林堂已种菩提。
空中云气开楼阁,门外湍声杂鼓鼙。
草木变迁吾老矣,隔江南望转凄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越上能仁寺用章俊禅师》是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张翥(约1258年-1319年),字仲举,号蜕庵,元朝晋宁(今属云南)人。他以诗文名世,豪放不羁,好音乐,尤擅蹴鞠。
  1. 诗歌原文
    晚节丛林道欲孤,喜公赤子服于菟。
    千岩万壑平安否,淡饭长斋饱得无。
    坐观山童窥止水,讲经龙女献明珠。
    沃洲胜会还堪继,岂独东林有社图。

  2. 诗歌解析

  • 晚节丛林道欲孤:描绘了作者在晚年对修行的执着和孤独,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 喜公赤子服于菟:此处“喜公”指作者对章俊禅师的喜爱,而“赤子服于菟”则形容章俊禅师的纯净与天真。
  • 千岩万壑平安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世间平安的渴望与忧虑。
  • 淡饭长斋饱得无:反映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的满足与内心的平和。
  • 坐观山童窥止水:描绘了作者静坐观察孩童们玩耍的场景,体现了他的慈悲心肠和超脱世俗的心态。
  • 讲经龙女献明珠:以神话般的形象,展现了作者想象中的神秘与神奇。
  • 沃洲胜会还堪继: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圣地的怀念之情,认为这样的胜会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 岂独东林有社图:这里的“东林”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佛教团体或组织,而“社图”则指社团的图谱,表明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像社团图谱一样流传后世。

《寄越上能仁寺用章俊禅师》不仅是一首充满宗教色彩的诗歌,也是作者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