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州李判官供给役满归

千里旌旗接轴轳,王师日久费供需。
只知天下金如土,岂谓人间米似珠。
此日论功犹受赏,何人报主肯忘躯。
讵无执法如公者,能上封章亦丈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徐州李判官供给役满归》是一首元代的诗歌,作者为成廷圭。这首诗描绘了战争中的宏大场面和物资消耗,展现了军队规模之大和对物资的极大需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成廷圭,元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表达了对战争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语言简练,善于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 诗歌原文
    千里旌旗接轴轳,王师日久费供需。
    秪知天下金如土,岂谓人间米似珠。
    此日论功犹受赏,何人报主肯忘躯。
    讵无执法如公者,能上封章亦丈夫。

  3. 诗歌赏析

  • 千里旌旗接轴轳:这句话形象地展现了军队的规模之大和行军之迅速。”千里”强调了距离之远,而”旌旗”则是军队的标志,两者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壮观的军事画面。
  • 王师日久费供需:”王师”指的是国家的军队,”日久”则表明时间长久,”费供需”则反映了战争对物资的巨大需求。这里的“供需”不仅指物质的供应,也暗含了人力的消耗。
  • 秪知天下金如土,岂谓人间米似珠:这里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牺牲。”金如土”意味着黄金的价值在战争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米似珠”则突出了粮食的珍贵和战争造成的饥饿之苦。
  • 此日论功犹受赏,何人报主肯忘躯:这句话揭示了战争中的英雄往往因为战功受到奖赏,但很少有人真正为了国家的需要而忘我奋斗。这种对比强调了英雄与普通人的不同,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挑战。
  • 讵无执法如公者,能上封章亦丈夫:最后两句提出了一个疑问,是否有像这位执法者一样公正无私的人存在。这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假设,也是对理想中英雄人物的期待。

《送徐州李判官供给役满归》不仅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著称,还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揭示,也是对英勇将士的赞美和对未来可能的英雄的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