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学无遇长老归江南

新赐袈裟染茜红,拈花消息悟灵峰。
大开海会容三教,远致嵩呼祝九重。
贝叶有书驮白马,葛藤无语问黄龙。
湖船满载燕山月,归照招提万树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学无遇长老归江南》是成廷圭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元代,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送学无遇长老归江南》作为元朝诗人成廷圭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意义以及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探讨。

从文学角度来看,成廷圭通过这首诗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蕴含着佛教禅宗的哲理,如“大开海会容三教”,“贝叶有书驮白马”,这些意象生动地描述了佛法的广博与深奥。同时,诗中也融入了道教的元素,如“远致嵩呼祝九重”中的嵩呼,反映了道教的尊崇与祈祷。这种融合多元宗教元素的创作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佛道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元朝时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流的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这首诗作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上,它既是对个人信仰和修行生活的描绘,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态。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更深刻地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送学无遇长老归江南》在诗歌形式上也颇具特色。例如,诗歌押韵严谨,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感。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湖船满载燕山月”),也有人物活动的描写(如“远致嵩呼祝九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美。这样的艺术表现,既符合古典诗歌的审美习惯,也体现了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高超技巧。

从文学价值方面考虑,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佛教哲学的引用和阐释,诗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心灵归宿和文化交融的丰富世界。这种跨宗教、跨文化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送学无遇长老归江南》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作品,它是元朝诗人成廷圭对个人宗教信仰和生活哲学的深刻反映。这首诗通过融合宗教元素、展现社会风貌和运用独特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不仅可以享受到其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生命意义、文化多样性和心灵自由等方面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