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申屠翰林

人中至宝识璠玙,词气飘飘遇子虚。
五夜南宫曾赐被,十年东观饱看书。
宾筵秩秩尊三老,祖帐纷纷饥二疏。
吴越溪山信清美,杖藜随处胜安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申屠翰林》是元末明初诗人朱希晦所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翰林学士深厚友谊的赞赏与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酬申屠翰林》: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开篇意境:诗以“人中至宝识璠玙”开篇,巧妙将人比作珍贵的宝物,寓意高洁之士如同宝玉般引人注目。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翰林学士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翰林的深厚情感。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有感慨。而朱希晦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如此深情的诗篇,显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 人物形象:诗中的“子虚”可能指的是翰林学士,通过对其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翰林的敬仰之情。同时,“五夜南宫曾赐被”等句也暗示了翰林学士曾在京城受到皇帝的厚待,这进一步突显了其尊贵的地位。
  • 生活描写:“十年东观饱看书”,描述了翰林学士在东观书院阅读书籍的情景,这不仅展现了翰林学士的学识渊博,也反映了其勤学不倦的精神风貌。
  • 宴会场景:“宾筵秩秩尊三老,祖帐纷纷饥二疏”,描绘了宴会上的庄重和热闹,同时也反映了翰林学士在朝廷中的地位崇高,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 自然景观:“吴越溪山信清美,杖藜随处胜安车”,则展现了翰林学士游历江南时的美景,以及他在自然之中寻找灵感和放松身心的过程。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点:《酬申屠翰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翰林学士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于知识与才华的尊重。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设置,表达了对翰林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卓越贡献的高度赞扬。
  • 文化价值:作为元末明初的作品,《酬申屠翰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那个时代文人生活和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1. 作者介绍
  • 朱希晦生平:朱希晦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文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朱希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诗歌,无疑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他的诗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1. 创作背景
  • 政治环境:元末明初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文人常常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希晦能够创作出如此深情的诗篇,显示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 社会氛围:这一时期文人群体普遍关注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酬申屠翰林》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完成的。

《酬申屠翰林》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展示了元末明初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