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反哺乌,至孝有纯德。
鸟中比曾参,传诵人皆识。
又闻驯化雉,翔集在咫尺。
陌上随行车,饮啄自朝夕。
嗟尔蜀幸帝,愚暗亡其国。
游魂化为鹃,物理固莫测。
一身尚羁旅,羽毛亦虚饰。
生雏百鸟巢,蝼蚁竟饱食。
春风口流血,有恨啼不息。
侯门拂笙竽,豪客纷弹射。
岂不思南归,奋飞摧短翼。
何如雉与乌,飞鸣随所适。
憎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憎鹃》是元代著名诗人朱希晦创作的一首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简介:
- 朱希晦,元代温州乐清人。顺帝至正末隐居于瑶山,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吟咏雁山中,被誉为“雁山三老”。明初,被荐入朝,但未及任命便去世。著有《云松巢集》。
诗歌原文:
吾闻反哺乌,至孝有纯德。鸟中比曾参,传诵人皆识。又闻驯化雉,翔集在咫尺。陌上随行车,饮啄自朝夕。嗟尔蜀幸帝,愚暗亡其国。游魂化为鹃,物理固莫测。一身尚羁旅,羽毛亦虚饰。生雏百鸟巢,蝼蚁竟饱食。春风口流血,有恨啼不息。侯门拂笙竽,豪客纷弹射。岂不思南归,奋飞摧短翼。何如雉与乌,飞鸣随所适。作品鉴赏:《憎鹃》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以反哺鸟的孝道为引子,通过描述蜀王因愚暗导致国家灭亡,转而将其灵魂化为杜鹃,寓意着历史的悲剧和人生的无奈。同时,诗中的杜鹃象征着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求存的人们,他们的悲哀和无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朱希晦的《憎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社会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还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