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光道归洛中

惆怅都门道,还家又布衣。
著书毛颖秃,归隐蕨芽肥。
南陌经春雨,西□□□□。
□□□□听,谁复理金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光道归洛中》是元代诗人宋褧的诗作。下面,将更深入地分析这首诗: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宋褧的简介:宋褧(1294—1346),字显夫,元大都人,泰定元年进士,曾任秘书监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以敢言著称于世,最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并卒谥文清。宋褧不仅是位政治家,还是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多反映出对时弊的批评和对民生的关注。
  • 创作时期:《送张光道归洛中》写于元末社会动荡之际,宋褧身处官场,对朝政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会,因此他的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时代的沉痛与个人的忧思。
  • 诗歌的创作背景:该诗作可能与宋褧的仕途生活有关,也可能反映了他对友人张光道归乡生活的关切和祝福。
  1. 诗歌原文及其解读
  • 首句“惆怅都门道”:这句表达了宋褧在都城门外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惆怅”二字不仅传达了离别时的不舍,还隐含了一种深深的哀愁,因为朋友即将离去而感到惋惜。
  • 归洛道中的描写:通过描绘洛阳城边风起沙的情景和春日里杨柳、芜菁花的景色变化,诗人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这些自然景观的变化也隐喻了主人公心境的转变,从都市到乡村,从繁忙到宁静。
  • 人生感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如“马上哦诗日又斜”表达了诗人在送别之余,仍不忘吟诗作答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人未来道路的祝愿。
  1. 艺术特色与价值
  •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宋褧擅长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作品既有深厚的情感色彩,又有丰富的审美情趣。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既有宋代词赋的婉约之风,也有元代文人特有的刚健之气,体现了宋褧在诗词创作上的独特风格。
  • 历史价值: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送张光道归洛中》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研究元代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宋褧的《送张光道归洛中》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在历史上也为人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视角。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