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都门道,还家又布衣。
著书毛颖秃,归隐蕨芽肥。
南陌经春雨,西□□□□。
□□□□听,谁复理金徽。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本题要求“赏析”,即赏析诗句的妙处或特色,答题时一般从修辞、手法、感情等角度入手,注意不能答成答案。

①“惆怅都门道,还家又布衣”的意思是:惆怅地在洛阳城门送别友人,回到家里还是穿着布衣。惆怅:悲伤、愁苦。洛阳:今河南洛阳市。都门:京城的门口。这里指洛阳城。道:道路。还家:回到家里。布衣:平民百姓穿的麻织布衣服,古代士人常穿布衣以表明清贫。

②“著书毛颖秃,归隐蕨芽肥”的意思是:写作的时候笔尖已磨损,隐居山林的时候野菜已经长满。毛颖:指笔,传说笔是蒙恬所造,用羊毛为柱,木为管。笔尖磨损,说明写作时间很长,写了很多书。毛颖秃,意思是笔尖磨损了,比喻著作很多。归隐:隐居山林。蕨芽:指野生植物蕨类植物的嫩芽,可食。肥:生长茂盛。

③“南陌经春雨,西□□□□”的意思是:春天的雨水滋润着南边的大街。

④“□□□□听,谁复理金徽”的意思是:听着那清脆的声音,谁能再弹奏起金质的琴徽来?□□□□:泛指乐器。金徽:古琴上的弦轴,金色的,用象牙制成。

赏析:

首联:“惆怅都门道,还家又布衣。”

首句写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都门,即京城的门户。诗人送别友人之后,回到家乡,仍然是一袭布衣;这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作者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思想。一个“惆怅”字,把诗人内心的失落和不舍写得淋漓尽致。

颔联:“著书毛颖秃,归隐蕨芽肥。”

颔联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呼应。作者与友人分别之时,友人已经踏上回家的路,而诗人依然站在洛阳城的门外,目送着友人远去的背影;诗人回到家乡以后,仍然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这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毛笔比作朋友,将笔尖比作友人离去后留下的空白之处;将砚台和草纸比作自己贫穷潦倒的生活。同时,诗人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中的蕨菜比作自己的隐居之所,将自己的生活状态比作蕨菜的生长状态。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功名富贵的淡泊之志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深深向往。

颈联:“南陌经春雨,西□□□□。”

这句诗描写了作者在洛阳城中行走的情景。春雨绵绵,润物无声。诗人行走在洛阳街头,欣赏着这座城市的美丽景色。然而,他的内心却是忧郁的。因为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只能默默地走在街头,默默地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无情。

尾联:“□□□□听,谁复理金徽。”

尾联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再次回应。诗人走在街头,听到了一首美妙的歌曲。他不禁想起了那首歌曲背后的故事——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奋斗的历程。然而,如今的时代却不再需要这样的人才了。那些曾经为了追求梦想而努力的人们,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诗人不禁感叹道:“谁能再弹奏起金质的琴徽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