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响山奉呈同游者

响山临响潭,曾识太白来。
我欲游其间,却愧非仙才。
况乃博微官,终年走尘埃。
幸兹九日至,获与群彦陪。
高秋惨云物,薄日翳复开。
驻马青松阴,披衿上崔嵬。
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
诸峰送远色,揽结何雄哉。
野菊半含英,浊醪初发醅。
且尽一笑欢,良会不易谐。
溪山宛如昨,斯人化飞灰。
想见登临时,逸气横九垓。
宁知千载后,我辈兹徘徊。
呼之傥可作,相共挥予杯。
凄其暮色合,飒飒疾雨催。
扶携下登舟,水行沿湾隈。
仰看千仞壁,浩歌散馀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响山奉呈同游者》是元代文人吴师道所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下面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内容概述
  • 诗歌原文:响山临响潭,曾识太白来。我欲游其间,却愧非仙才。况乃博微官,终年走尘埃。幸兹九日至,获与群彦陪。高秋惨云物,薄日翳复开。驻马青松阴,披衿上崔嵬。前睨孤城低,下瞰清溪回。诸峰送远色,揽结何雄哉。
  • 诗句解读:诗中“响山临响潭,曾识太白来”两句描绘了作者对响山的熟悉和向往之情,仿佛李白也曾涉足此地一般。而“我欲游其间,却愧非仙才”则透露出诗人虽有志于游览,但自知无法达到仙人般的境界。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既渴望又无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九日登响山奉呈同游者》创作于元代,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骚客活跃的历史时期。元朝初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得以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下创作,吴师道作为当时一位有成就的文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他的诗歌作品自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作者经历:吴师道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传统之家,其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吴澄。吴师道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这种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的结合,使他在创作时能够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对响山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诗人以“响山临响潭,曾识太白来”开篇,便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林之中,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 语言简练:吴师道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用词造句,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感染力。《九日登响山奉呈同游者》中的每一句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1. 文化价值
  • 弘扬国学:吴师道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 传承文化:吴师道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在元代文学史上,吴师道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个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影响力:吴师道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在创作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诗歌的形式、内容以及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为元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日登响山奉呈同游者》是吴师道在元代所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还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魅力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