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自吴土,示我吴侬言。
吴侬岁苦水,谓是太湖翻。
太湖四万顷,三江下流泄。
疏瀹久无人,𡌧污与海绝。
东风一鼓荡,暴雪如颓城。
屋扉蚌蛤上,畦畎鱼龙争。
嘉种不得入,种亦悉烂死。
民事何所成,食天俱在水。
富豪仅藏蓄,官府更急粮。
贫窭徒艰馁,妻子易徙乡。
散行向淮壖,随处拾稆粟。
虽然远乡土,恐可完骨肉。
东吴本富盛,数岁偶雕残。
世非欲茧丝,官曷任虎冠?
国家自充实,财赋有渊薮。
给复当我及,安宁到鸡狗。
何人讲平准,何人议河渠。
荒政固有典,水利复有书。
龙蛇方未驱,鸿雁尚在泽。
纵令可还定,何计免沟壑。
何时水幸退,我得刈稻禾。
水退泥尽出,草屩更捞虾。
我思告朝廷,来岁不可待。
毋庸水争地,便放江达海。
客今听我言,我欲解侬忧。
所争但一水,民气庶今瘳。
自从唐季来,吴越无兵械。
至于宋南徙,淮蜀此都会。
大田连阡陌,居第拟侯王。
锦衣照车骑,玉食溢酒浆。
居然甲东南,遂以侈济侈。
掊克自此多,雕瘵亦以起。
天宁不汝恤,有此水潦淫。
要令沃土瘠,民得生善心。
岂惟生善心,且用戒掊克。
采诗观民风,愿踵太史职。
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侬言
介绍
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侬言”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李渔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对家乡人民的关心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
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明言
方子清,吴人。有《游山小记》,余爱其词采清新。
一日,余出城,遇一士人,衣敝衣,乘弊舆,从数僮仆,至一村舍。主人出迎,揖坐,则土人也。
余问:“何为者?”曰:“方子清。”余喜,因延之坐。
既而问:“贵乡何恙?”答曰:“吴中水潦甚恶。今岁夏秋之间,淫潦成灾。江水逆流,几无地而不水!田禾淹没,民庐漂没,阖城之人,日不聊生。”
余曰:“此亦天数。然何以救之?”曰:“惟恐兵火之及耳。”
余曰:“然则方君居城中,宜无患。”
曰:“然。”因问:“先生何业?”
余曰:“我方子清,以文章鸣于时。今岁夏间,有友人自闽中归,云:‘闽中大饥,谷价腾涌,人相食;盗贼日起,郡县不能制。’”
方子清曰:“然则先生亦忧矣!”余笑曰:“吾岂有他忧?但思吴中之民,日不聊生,吾虽欲勿忧,不可得也。”
方子清曰:“方某来时,见城内外多决裂,居民散处;即有屋者,亦皆漏坏不堪。幸喜天不绝人意,昨宵雨息,天犹未明,即有一人呼余,同往探视。余出其庐,则所居仅可容膝,四壁皆穿,床头一瓢,床下一卷书而已。”
余问:“方君读书否?”
曰:“读之甚乐。然囊中无钱,止能买纸笔。即此亦不易得也。”
余曰:“吴中虽难,然亦自有胜处。若方君读书,当不寂寞。”
方子清曰:“不然。吴中之胜,在水。余所居,去水尚远,即有水,亦不过数尺耳。且近城多荒冢,秽浊不洁。余所居,又僻在一隅,非通都大邑可比也。”
余曰:“方君居城中,与余同舍,岂无胜水耶?”
方曰:“然。”
余曰:“方君居城中,日与士大夫游处,岂无胜水耶?”
方曰:“然。”
余曰:“方君居城中,有书肆、茶楼、酒肆、肉肆、鱼虾蟹鳖之属,岂无胜水耶?”
方曰:“然。”
余曰:“然则方君何以谓无胜水耶?”
方曰:“彼皆市井之徒,吾不屑与之伍。吾惟与知己交,斯可以忘形骸。吾友张平子《西京赋》云:‘王庭之中,列金门、铜柱、飞廉、铜马之类。’余谓此等类物,皆不足以当知已之乐。惟山水最足当之。”
余闻其言,不觉拊掌大笑,因问:“张平子《西京赋》何如者?”
方曰:“此篇乃寓言也。盖言天下之人皆好利禄如渴,故设诸景以戒之。如‘金门’、‘铜柱’之类,皆是虚设。独言‘飞廉’、‘铜马’之属,则实有其物也。盖冀州旧都,宫阙观寺,往往有飞廉、铜马之形,今悉毁于兵火。后汉阳球尝为司隶从事,尝登太王城之观,见‘飞廉’在上苑中;又见‘铜马’在御囿中。球作赋以吊之。后人好事者,伪托其名,作 《西京赋》以传焉。今观其文,殊不足道。”
余闻其言,叹赏不已。因问:“方君居城中,何不作《东城记》?”
方曰:“此固易易。余久不作古文矣。前年,余寓西湖葛岭,作《西湖游记》。当时以为天下绝唱。今年复来,则西湖之景已全非矣。”
余曰:“西湖之景,果何如哉?”
方曰:“昔年西湖之上,有苏堤、白堤,两堤夹湖而行。其后渐筑陆地,陆尽成村。村尽为市。市尽成宅。宅尽成陵。凡此种种,皆古人所谓 湮郁萧森者也。今则反是矣:湖面弥亘,长十余里。两岸皆平畴旷野,并无一丘一壑之隔。舟行甚便。堤外别有一种村落,颇极幽雅。而陆行则如游山阴道上,烟霞竞爽,锦绣交集。此所以有西湖之胜,而无西湖之病也。”
余闻其言,叹赏不已。因请入城,遍览吴中山水之美。
方子清曰:“吴中之胜,不在大都市;而在山水间。今日天气晴霁,余将遍游诸胜。”
余欣然从之。遂同出城,循西山而北,抵虎丘。又西向循石湖,经留园、狮子林而去。
余出郭已久,始得至虎丘。至其山顶,则四望空翠,万顷云涛,令人应接不暇。
既下山至平冈,则古木参天,修竹千亩。静听泉声,如鼓吹铙钹;久而寂然,则影鹤在竹林中鸣唳也。
既下山至石湖,则片帆举若鹭丝;四面山光水色,争媚佳人;上下一泓碧水,映日月星辰;四顾空翠,迷远树高低;左右苍山叠翠,蔽亏云日;远近深渺之色,隐现有无之姿;此正所谓“五老凌空”“仙人跨鹤”“飞仙倚剑”“白猿看经”四大景也。
方子清曰:“是境也,余生平未曾到过!”
遂出山门至石湖之侧。见一园亭临水而峙;亭前又有轩榭数楹。方子清曰:“余平生最爱此二亭。”
余问:“何以知之?”
曰:“亭之前轩南向,轩后北向,此南北方也。亭之前轩高敞,而后轩卑庳;此尊卑也。轩之南向而北向者,此阴阳也。”
余笑曰:“此说诚然有理。”
遂入园中游览。
既出园门外,则见一溪从园中流出;曲折而东去。
方子清曰:“此所谓 一溪横绝 者也。”
遂出园门,沿溪西行。
溪上有桥三折,折折可观。
至折而西者,见一石塔在溪水中。石塔高丈许。塔身圆而微凹,其两旁各有一石兽蹲踞。
方子清曰:“此所谓 一柱擎天 者也。”
至折而西者,则见一石梁跨溪而上;梁长丈余。桥上有亭翼然临于其上。
方子清曰:“此所谓 一虹卧波 者也。”
至折而西者,则见一石矶临溪而下;矶上又有阁焉。
方子清曰:“此所谓 一线天 者也。”
遂出园门,至山门外。见门外有一古庙;庙门额上刻“寒山寺”。余问:“此处何名?”
答曰:“此地昔为张士诚所据。今虽已收复,而民犹窃议其失地也。”
方子清曰:“方某来时,见城内外多决裂,居民散处;即有屋者,亦皆漏坏不堪。幸喜天不绝人意,昨宵雨息,天犹未明,即有一人呼余,同往探视;即此庙也。方某来时,适值大雨滂沱,雷震电掣,不敢入城。今幸天晴霁,余将遍游诸胜。”
余闻其言,心悦诚服。
不知道主是谁呢?根据这段文字内容来看,这是一篇文学作品,而不是一个历史记载或文献引用。文中通过对话形式描述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的互动经历,展现了他们对于不同地点的景色描述和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