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桃源行效何判县钟作

冀州以北健蹄马,一旦群嘶庐霍下。
睢阳不遇双貂公,总是开关迎拜者。
燎原焰焰春复春,不惟捧水惟益薪。
海门浪沸会稽坼,血泪交流草莽臣。
举手日边远与近,不知官守何人问?
仲连未即蹈东海,元亮至今尚东晋。
桃源深处无腥尘,依然平日旧衣巾。
拟学渔郎棹舟入,韩良宁忍终忘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桃源行效何判县钟作》是元代诗人吴澄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冀州以北健蹄马,一旦群嘶庐霍下。
睢阳不遇双貂公,总是开关迎拜者。
燎原燄燄春复春,不惟捧水惟益薪。

这首诗的翻译是:“冀州的北部有健壮的马匹,突然一声长鸣,一群骏马在尘土中狂奔而下。在睢阳城,没有遇到像张良一样的双貂公,总是要打开城门迎接那些来投靠的人。春天来临,草木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不仅为汲水而忙碌,也为了增加薪柴。”

作者简介: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吴澄幼颖悟,博通经传,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还居草屋。元世祖时被召至京师,成宗、武宗时曾历任国子监丞、司业等职。大德末年,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以病归。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实录成后,复弃官归。

吴澄的《和桃源行效何判县钟作》不仅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养分和生活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