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夕作

但觉焦原苦,何当沛泽流。
夕风微报响,古木暗藏秋。
未事冥难测,闲心远作愁。
乱山高下碧,烟霭澹浮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夕作》是一首元代诗人何中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和内心情感的流露。《立秋夕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之心境的交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独具特色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对《立秋夕作》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但觉焦原苦,何当沛泽流?
    夕风微报响,古木暗藏秋。
    未事冥难测,闲心远作愁。
    乱山高下碧,烟霭淡浮浮。

  2. 诗意解析

  • 但觉焦原苦:此句表达了在立秋时节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艰辛与不易,暗示着农作物在秋季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滋养。
  • 何当沛泽流:这里的“沛”字用来形容水势浩大,而“泽流”则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景象。这句诗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
  • 夕风微报响:傍晚的微风带来了树叶的沙沙声,增添了一份秋天的宁静与萧瑟。
  • 古木暗藏秋:古老的树木在暮色中显得更加深沉,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 未事冥难测:暗示着未来的事情难以预料,增加了一丝神秘感。
  • 闲心远作愁: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心态,即使身在野外也能引发内心的忧愁。
  • 乱山高下碧:描述远处山峦的层次分明,颜色呈现出一种清澈的绿色。
  • 烟霭淡浮浮:烟雾缭绕,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1. 艺术手法
  • 对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乱山高下碧”,以及人物情感的抒发,如“闲心远作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心灵上的对比。
  • 象征:例如“古木暗藏秋”中的“秋”,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还可能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思考或感悟。
  • 意境营造: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深秋黄昏时分的静谧画面,营造出一种深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立秋夕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骚客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