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灵方丈赠玉虚宗师

晓起南窗看白云,道心如水鬓丝银。
当时宣室前釐席,此日仙坛得主人。
方外烟霞知有喜,掌中雷雨信如神。
夜来亲见茅君说,五百年间再世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震灵方丈赠玉虚宗师》是吴全节的作品

《震灵方丈赠玉虚宗师》,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均不可小觑。吴全节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他对于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在解读这首古诗时,可以从以下多个维度来全面理解:

  • 文化背景:《震灵方丈赠玉虚宗师》的创作背景深植于元朝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元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宗教思想多元并存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吴全节创作了这首诗,旨在赞颂道教宗师的地位与成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道教哲理的深刻体悟。

  •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晓起南窗看白云”描绘了一个清晨,诗人在南窗旁观察天边白云的场景,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超脱。“道心如水鬓丝银”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纯净和高远的修行境界。“当时宣室前釐席,此日仙坛得主人”两句则表明了诗人对道教宗师地位的认可及其自身修行的成就,宣室前厘席和仙坛得主人隐喻了诗人在道教领域内得到了真正的传承和尊重。

  • 艺术特色:《震灵方丈赠玉虚宗师》在艺术上展现了吴全节的诗歌造诣,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掌中雷雨信如神”,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同时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

《震灵方丈赠玉虚宗师》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元朝文化和道教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元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