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原功大监南归

渐觉文星阙下稀,奎章两见送行诗。
渭城朝雨歌三叠,湘水秋风赋九疑。
国典紬金藏凤阙,词臣步玉即龙墀。
席前时有苍生问,可向江南久别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原功大监南归》是元代诗人吴全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吴全节(1269—1350),字成季,号闲闲,又号看云道人,生于饶州安仁。他十三岁学习道家学问于龙虎山,后随大宗师张留孙至大都见世祖。成宗大德末年,被授予玄教嗣师,英宗至治年间,张留孙去世后,他又被任命为玄教大宗师。吴全节不仅在道教中有所成就,其工于草书的特点也为人所知。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送原功大监南归》是元代吴全节的作品。以下是其完整的诗句及其解释:渐觉文星阙下稀,奎章两见送行诗。渭城朝雨歌三叠,湘水秋风赋九疑。国典紬金藏凤阙,词臣步玉即龙墀。席前时有苍生问,可向江南久别离。
  • 译文:随着文人的凋零,文星逐渐稀少,奎章阁内两度出现了送行的诗句。渭城的早晨细雨伴随着歌声回荡,湘水的秋风里吟咏着九疑。国家的典籍如绸缎般细腻珍贵,珍藏在凤凰阙中;词臣们的步履如同玉阶,踏进了龙墀。席间不时有人询问苍生之事,他们可以长久地离开江南了。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送原功大监南归》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友情的重视。同时,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吴全节善于运用典故与比喻,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渭城朝雨歌三叠”一句,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又暗含了对友人离去后生活的祝愿与期待。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受蒙古统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全节创作了这首《送原功大监南归》,既是对友人的送别,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和记录。
  • 个人情感:从诗人的创作动机来看,这首诗是他为了纪念一位曾经在道教中担任重要职务的朋友而作。通过这首诗,吴全节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的诗歌代表之一,《送原功大监南归》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展现了元代诗歌的风貌,也为后世研究元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传承意义:该诗的流传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送原功大监南归》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情、宗教信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