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编修挽歌

昔别情何乐,今还语向谁?
幽房通贝阙,空馆罥芜丝。
未过徐公墓,徒怀有道碑。
扁舟望湖曲,清泪湿江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葛编修挽歌》是元朝诗人余阙的作品,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篇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元朝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多变,文人墨客常常面临生死离别的感慨。余阙作为元朝的一位重要诗人,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个人经历:余阙本人也历经坎坷,他曾任过官职,但仕途多舛,晚年退隐乡野。这些经历可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使得《葛编修挽歌》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挽诗,而是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考。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葛编修挽歌》原文如下:
    昔别情何乐,今还语向谁?
    幽房通贝阙,空馆罥芜丝。
    未过徐公墓,徒怀有道碑。
    扁舟望湖曲,清泪湿江离。
  • 译文解读:这首诗通过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哀愁,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追忆。”幽房通贝阙,空馆罥芜丝”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象征着故人的离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未过徐公墓,徒怀有道碑”则反映了对逝者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品德的怀念。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以沉痛的情感抒发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通过对昔日欢乐与今日哀愁的对比,以及对逝者生平事迹的回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悲痛。
  • 艺术手法:运用了对比、回忆等手法,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在形式上也较为规整,符合传统的挽歌格式。
  1. 写作背景
  • 元代社会状况:元朝虽然短暂,但其社会状况极为复杂。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手段巩固统治,如蒙古人的统治、文字狱的施行等。这些举措导致了元代文人的生活压力巨大,很多文人因此遭受迫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余阙的这首《葛编修挽歌》可能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创作出来的。
  • 个人遭遇:余阙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曾在元朝担任过官职,但后来因为政见不同而被迫离职。这样的遭遇使他对生死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也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葛编修挽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逝去亲人哀思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它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面貌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欣赏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余阙的创作背景和他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