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出郭门

策马出郭门,杖剑歌载驰。
河水北洋洋,太行东巍巍。
风吹白日暝,死者横路岐。
传闻多杀伤,瑟怆神魂飞。
心御丈夫诺,手握千金资。
直前且不顾,讵以祸福移。
人生贵同类,所独哀流离。
迫此苦寒节,悠悠仆夫饥。
下马知马劳,上马忧马迟。
虽不通马语,情事谅庶几。
落日古战场,往往令人悲。
岂意霄壤间,我行今践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策马出郭门》是元代诗人吴克恭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豪迈与不羁,还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胸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吴克恭:吴克恭,元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创作涉及了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作品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为主。
  • 创作风格:吴克恭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作的表现力。
  1. 原文
    > 策马出郭门,杖剑歌载驰。
    > 河水北洋洋,太行东巍巍。
    > 风吹白日暝,死者横路岐。
  2. 翻译及注释
  • 翻译:策马离开城郊,手握长剑边走边歌。
  • 注释:此词描绘了一位文人骑士在傍晚时分离开城郊的场景,通过“杖剑”和“歌声”展示了他的不羁和豪情。
  1. 赏析鉴赏
  • 主题思想: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河水”、“太行”象征着自然的壮丽,而“死者”则是战争带来的悲剧。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战乱背景下的壮美画卷。
  • 艺术特色:吴克恭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如“河水北洋洋”、“太行东巍巍”,这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此外,他还巧妙地使用了对比,如“白日暝”与“死者横路岐”,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反差,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 名家点评
  • 评论家观点:有评论家认为,吴克恭的这首诗不仅是对战争的直接描绘,也是对诗人个人情怀的一种抒发。诗中的自然美景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历史影响:吴克恭的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元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战乱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吴克恭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反感。
  • 社会环境:元代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变革和挑战,许多诗人都试图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吴克恭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
  1. 写作背景
  • 创作动机:吴克恭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之际。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他深感忧虑,因此选择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文化传承:在元代这样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吴克恭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元代的文化风貌。
  1. 流传影响
  • 传播途径:这首诗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如书籍、文集等,使其得以广泛流传。它不仅被后世学者所研究和传颂,也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 文化价值:吴克恭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创作标志着元代诗歌的高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相关轶事
  • 故事传说:关于这首诗的一些轶事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例如,诗人吴克恭曾在某次骑马出城途中,目睹了战场的惨烈,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个故事不仅增加了诗作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悲悯之情。
  • 历史背景:在元代,由于战乱频繁,许多文人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或其他城市寻求生计。吴克恭的诗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策马出郭门》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传承。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