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搢中秋

最后宾来举白浮,要须同赏桂华秋。
蛾郎应恨灯无焰,娈女能教月再修。
分外高寒天上阙,就中明彻水边楼。
姮娥不我为生客,休把光芒取次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搢中秋》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金朝灭亡、元朝建立之初,李俊民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创作原因:《和子搢中秋》的创作可能与李俊民个人的遭遇有关,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1. 作品原文与赏析
  • 原文节选:“最后宾来举白浮,要须同赏桂华秋。”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与朋友共赏明月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诗句赏析:李俊民运用细腻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孤独和无奈。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李俊民的语言清新脱俗,充满了诗意,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 结构布局:全诗围绕中秋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比与烘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1. 历史文化意义
  • 反映历史:通过《和子搢中秋》可以看出,李俊民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有深度的历史见证者。
  • 传递价值观:诗中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艺术价值
  • 诗歌技巧:李俊民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将它们融入诗歌之中,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 文化传承价值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李俊民的诗作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启发后人学习:通过对《和子搢中秋》的学习,后人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和子搢中秋》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