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搢九日谩兴

此身到处贾胡留,细雨斜风冷淡秋。
佳节又从愁里过,故乡不似旧时游。
试拈红叶题诗句,强摘黄花泛酒瓯。
落帽龙山几人在,云沉鸟没恨悠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子搢九日谩兴》是金朝诗人李俊民的一首古诗。此诗通过描绘节物催人分外愁,干戈眼底未能休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世动荡、故乡难回的感伤与幽愤。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节物催人分外愁,干戈眼底未能休。
    丹枫落处吴江冷,黄菊开时灞岸秋。
    可是凉风添寂寞,更堪缺月照绸缪。

  2. 诗歌鉴赏

  • 节物催人:诗句中的“节物”指的是时节中的事物,如节日、物品等,此处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迁。“催人”则表达了这种变化给人带来的压力和忧愁。整句诗传达了作者因节物而感到格外的忧愁,可能是因为节日的到来往往伴随着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绪。
  • 干戈眼底未能休:这里的“干戈”通常指战争,而“眼底”则意味着眼前或视线之内。整句诗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持续的状态,使得人们无法从眼前的战乱中抽身。
  • 丹枫落处:丹枫即丹红色的枫叶,常在秋季出现。这句诗描绘了秋天枫叶飘落的景象,同时也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岁月的无情。
  • 黄菊开时:黄花指的是菊花,秋天开放的菊花常常与高洁、坚强的象征联系在一起。这句诗通过对比秋日的温暖和萧瑟,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的预感。
  • 凉风添寂寞:凉风增添了某种程度的孤独和寂寞感。在这里,凉风不仅带来了凉爽,也似乎带来了更多的沉思和内心的空虚。
  • 缺月照绸缪:月亮的缺失使得夜晚显得更加清冷,这可能象征着失去和遗憾。同时,“绸缪”本意是指缠绕在一起的东西,这里比喻为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纠葛。
  1. 历史背景
  • 作者李俊民:李俊民是金末元初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丰富,善于通过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李俊民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个人的生活经历,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 金末元初的历史动荡: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蒙古族建立元朝的过程中,金朝被推翻,许多文人士大夫被迫迁徙或流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俊民的诗歌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1. 艺术特色
  • 简洁的语言:李俊民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内涵,每一行都充满了深意。例如,“节物催人分外愁”中的“节物”一词既指自然界的节气变化,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
  • 丰富的意象:诗中的丹枫、黄菊不仅是自然的景物,更是作者情感的一种象征。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画面,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
  • 深刻的主题:通过对节物、干戈、凉风等元素的描绘,李俊民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美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1. 文化影响
  • 诗歌的传播:李俊民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作不仅被广泛传抄,而且被后人多次引用和改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学术研究:随着历史的推进,李俊民的诗歌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对他的生平、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和子搢九日谩兴》不仅是李俊民个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金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