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彦昭失中子

相逢地下果何如,自谓情钟亦太愚。
未必珠能空老蚌,岂期玄不与童乌。
且怜商也无三罪,尚喜徐卿有二雏。
万事尽归天予夺,速宜收泪谢玄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焦彦昭失中子》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少年时期的勤于经史百家,到成为一位精通二程理学的学者。在承安年间,他以经义举进士第一,之后弃官教书,长期在嵩山隐居。
  • 创作背景:李俊民生活在金末元初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感伤时世动乱,透露出幽愤之音。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有文集《庄靖集》传世,展现了他对文学的深厚造诣。
  1. 诗歌原文
  • 相逢地下果何如,自谓情钟亦太愚。
  • 未必珠能空老蚌,岂期玄不与童乌。
  • 且怜商也无三罪,尚喜徐卿有二雏。
  • 万事尽归天予夺,速宜收泪谢玄夫。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反映了李俊民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深刻感慨。通过对比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人生的悲凉和世事的无常。
  • 艺术特色:李俊民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通过对“珠”、“蚌”、“玄”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他对生命和宇宙奥秘的探索。

《焦彦昭失中子》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也是金代文人在历史巨变中的心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无疑会增添更多的阅读乐趣和文化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