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乐仲和张温甫处督米

未必书生气尽寒,食常不足为居闲。
清于孺子沧浪水,瘦似诗人饭颗山。
欲向田文弹铗去,恐因丘嫂颉羹还。
闻君自有江湖量,肯为枯鱼少破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乐仲和张温甫处督米》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诗作属于金末元初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为不详,但可以推断为金朝灭亡前后,因为这一时期文学活动较为活跃,诗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创作了不少反映时代特征的诗歌。
  • 作者信息:李俊民,字少隐,号藏春散人,金末元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李俊民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作品原文与赏析
  • 原文:未必书生气尽寒,食常不足为居闲。 清于孺子沧浪水,瘦似诗人饭颗山。
    此句“未必书生气尽寒”,通过对比“书生气”的寒冷与自然景物的清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认识。“食常不足为居闲”,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认为物质匮乏导致生活困难,从而引发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 赏析:《代乐仲和张温甫处督米》不仅反映了李俊民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首诗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是研究金末元初文学不可多得的佳作。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容: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境,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深沉的思想内容,使其成为研究元初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
  • 艺术特色:李俊民在这首诗中巧妙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食物比作清流,以表现其生活的艰辛;将人的身形比作诗人笔下的山石,以表达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这些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李俊民的《代乐仲和张温甫处督米》不仅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丰富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它展示了李俊民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文学才能,是研究元初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