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书生气尽寒,食常不足为居闲。
清于孺子沧浪水,瘦似诗人饭颗山。
欲向田文弹铗去,恐因丘嫂颉羹还。
闻君自有江湖量,肯为枯鱼少破悭。
代乐仲和张温甫处督米未必书生气尽寒,食常不足为居闲。
清于孺子沧浪水,瘦似诗人饭颗山。
欲向田文弹铗去,恐因丘嫂颉羹还。
闻君自有江湖量,肯为枯鱼少破悭。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注释
- 未必书生气尽寒:不一定意味着文人的书卷气已经耗尽,而是可能表示尽管身处闲暇,仍能感受到书籍的清凉。
- 食常不足为居闲:食物的充足与否并不是衡量居住舒适与否的唯一标准。
- 清于孺子沧浪水:清澈如同孺子(儿童)在沧浪江的水面上游玩。
- 瘦似诗人饭颗山:消瘦得如同古代诗人所形容的饭颗山一般。
- 欲向田文弹铗去:想要模仿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故事中田文(即赵胜)弹铗自慰以吸引食客的行为。
- 恐因丘嫂颉羹还:担心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依靠亲戚,像《诗经》里提到的“丘嫂”一样。
- 闻君自有江湖量:听说你拥有宽广的胸襟和度量。
- 肯为枯鱼少破悭:愿意为了不浪费而稍微节省一些。
2. 译文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它描绘了一个虽然物质匮乏,但内心依然清静如水的文人形象。通过比较孩童在江水中玩耍的场景和诗人笔下的山景,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则展示了诗人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他希望与他人分享这份超然,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因小失大。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现了作者李俊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诗中既有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也有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对不同时代背景的人物行为的引用,诗人也巧妙地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积极期待。此外,诗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