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之美韵

光华异域仗全才,衔命匆匆出吹台。
物外英标倾水镜,坐中妙语落琼瑰。
节回北阙旋如斗,名振西陲听若雷。
不踏贺兰山下石,国风未合入诗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杨之美韵》是金末元初李俊民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道人,是金朝末期至元朝初期的重要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早年曾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不久后选择辞官隐居,在嵩山过着教授乡里的生活。他不仅精通儒学,还对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诗词创作,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2. 诗歌内容:《和杨之美韵》这首诗通过对杨尚书的颂扬,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尚的情操。全诗以“光华异域仗全才”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杨尚书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品质,如同闪耀的光华,与众不同且耀眼夺目。紧接着,诗人又以“衔命悤悤出吹台”表达了对杨尚书忠诚、坚定的敬佩之情。最后两句“节回北阙旋如斗,名振西陲听若雷”则赞美了杨尚书的声望之大,声名远播,犹如雷霆般震撼人心。

  3. 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不乏文学的审美价值。

  4. 历史背景:此诗作于金末元初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之际。诗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杨尚书的颂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人士的渴望和尊崇,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5. 文化影响:李俊民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影响了无数后世文人,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李俊民的《和杨之美韵》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