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击梧图

不使梨园弟子知,太平音在凤凰枝。
一朝野鹿衔花去,长恨秋风落叶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皇击梧图》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的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盛世太平和宫廷生活的感慨。下面将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全文
  • 开头两句:不使梨园弟子知,太平音在凤凰枝。这句诗通过“不使梨园弟子知”暗示了皇家的机密与高深莫测,同时“太平音在凤凰枝”则象征着国家的和谐与安宁。
  • 中间两句:一朝野鹿衔花去,长恨秋风落叶时。这里用比喻手法,将皇帝比作“野鹿”,暗示其易逝且高贵的地位,同时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美景逝去的深深惋惜。
  1. 主题思想
  • 盛世哀愁:通过对比“太平音”与“秋风落叶”的景象,表达了对盛世不再的忧虑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哀伤。
  • 宫廷生活:诗中的“阿环起学飞燕轻,笑唤三郎作供奉。羯腔打彻《西凉州》,锦茵蹴踏双鸳钩。彩鸾吟细朱樱破,一叶忽飘天下秋”等句,描绘了宫廷中歌舞升平、繁华景象,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放纵。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使用“凤凰枝”、“野鹿”、“秋叶”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有盛世之荣光又有时光之无情的画面。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 对比手法:通过对“太平音”与“秋风落叶”的自然景象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意味。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1. 历史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金末元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李俊民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深切思考和个人感慨。

《明皇击梧图》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李俊民的高超技艺,更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变迁,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美好和平时代的向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以及诗歌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