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骞林观

□□带雨阻登临,往事看碑或可寻。
不是青牛洞中□,人闲何处有鶱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修武骞林观》是金末元初李俊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李俊民
  • 生平背景: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道人,金泽州晋城人,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学者。他的家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学术成就:李俊民不仅在金朝时期以进士第一的身份入仕,还因得程氏之学及邵雍《皇极》数而名声大噪。这些学术成就使他能够对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政治经历:宣宗南迁后,李俊民选择隐退,他在嵩州鸣皋山和西山之间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蒙古忽必烈召见他,讨论祯祥之事。他最终在80岁高龄离世,这一生活经历也反映在其诗歌中。
  1. 作品赏析
  • 诗作内容:李俊民通过《带雨阻登临》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感慨。诗句“带雨阻登临,往事看碑或可寻”描绘了诗人因雨天而无法登山的情景,而“不是青牛洞中 ,人閒何处有鶱林”则流露出诗人对青牛洞的神秘感以及对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状态的向往。
  • 艺术风格:这首诗采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直白的叙事方式,体现了李俊民诗歌的简洁之美。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修武骞林观》作为李俊民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其在金末元初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担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 后世评价:李俊民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在后世被广泛传颂。许多学者对他的诗词进行了研究、评论和翻译,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其诗歌的理解。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李俊民通过诗歌记录了金末元初的社会变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文化特点。《修武骞林观》中的许多元素和意象,如青牛洞、鶱林等,都是当时特有的地理和文化标志,它们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审美价值:李俊民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珍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修武骞林观》作为李俊民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他在金末元初时期的文学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热爱古典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这首作品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感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