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颍阳史正之之邓州

风俗相邻鴂舌蛮,杖藜南去早宜还。
年今已近强而仕,捷径休离少室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颍阳史正之之邓州》是一首由李俊民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俊民(1173—1260),字少溪,号香岩,又号褐翁,临川人。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以其诗作和理学成就著称于世。他的诗歌以表达个人情感、描绘山水田园为主,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
    风俗相邻鴃舌蛮,杖藜南去早宜还。
    年今已近强而仕,捷径休离少室山。
  • 译文
    周边的风俗与鴃舌蛮相似,拄着藜杖向南而去,早日返回家乡。如今已经到了中年,已经强仕,应该远离那些不正当的捷径,避免离乡背井。
  1. 诗意解析
  • 风俗与鴃舌蛮的比喻:诗中的“风俗相邻鴃舌蛮”可能指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周边民族相似,暗示了一种亲切和谐的氛围。同时,“杖藜南去早宜还”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本源、回到故土的愿望。
  • 对中年仕进的态度:诗中的“年今已近强而仕”反映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思考。在儒家思想中,“强而仕”意味着到了适婚的年龄,应当出仕为官,但诗中的“强而仕”似乎透露出一种无奈或担忧,可能是对官场黑暗、仕途艰险的感慨。
  • 避免捷径的忠告:“捷径休离少室山”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意指不应追求捷径、不应偏离正道。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道德和操守的重视,以及希望他人能够坚守原则,不走歪门邪道。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快的语言:李俊民的诗歌通常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寥寥数语,便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传达给读者。
  • 象征与比喻的使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象征性的元素,但通过对鴃舌蛮等地方文化的描绘,间接地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杖藜南去这一动作象征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归家的渴望。
  1. 文化意义与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七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思想内涵:诗中的“避远仕途”、“远离捷径”等观念,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崇尚。《送颍阳史正之之邓州》因此成为反映这一时期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的重要文本之一。

《送颍阳史正之之邓州》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更在思想内容和文化意义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它是李俊民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