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显道美人图

君不见昭阳殿里蓬莱人,终惹渔阳胡马尘。又不见吴宫夜夜乌栖曲,竟使姑苏走麋鹿。
移人大抵物之尤,丧乱未免天公愁。虽然丹青不解语,冷眼指作乡温柔。
试问人闲何处有,画师恐是倾国手。却怜当日毛延寿,故写巫山女粗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郭显道美人图》是金末元初李俊民创作的一首古体诗,通过描绘昭阳殿和吴宫夜的美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民苦难的深切感慨。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品概述:《郭显道美人图》是一首典型的金代诗歌,其内容涉及历史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该诗通过对比昭阳殿和吴宫的夜景,揭示了战争和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2. 作者介绍:李俊民,字用章,号鹤鸣道人,金泽州晋城人,生于金朝末期。他以程氏之学及邵雍《皇极》数闻名,曾得程氏之学及邵雍《皇极》数的传授。李俊民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3. 诗作原文:《郭显道美人图》全诗如下:“君不见昭阳殿里蓬莱人,终惹渔阳胡马尘。又不见吴宫夜夜乌栖曲,竟使姑苏走麋鹿。移人大抵物之尤,丧乱未免天公愁。虽然丹青不解语,冷眼指作乡温柔。”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将历史变迁和个人遭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富有哲理,又充满艺术魅力。
  4.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金朝灭亡前夕,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背景下。金朝的统治者频繁更换,导致政治局势不稳定,而蒙古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郭显道美人图》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金末元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也能体会到李俊民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怀和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