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吕伯益

谁着麻衣过七闽,秋曹老子念先亲。
登舟但抱终天恨,到海方知未了身。
世乱备经千百痛,慈颜不见十三春。
白头扶杖衡庐下,徙倚风前泪满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吕伯益》是元代诗人李士瞻的作品,通过七律形式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和对世事的感慨。下面将介绍《怀吕伯益》: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李士瞻,字彦闻,元朝南阳新野人。他曾任中书右司掾、历吏、户二侍郎等职,最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他的一生可谓仕途坎坷,曾因直言进谏而被流放,但最终得到重用。
  • 作品出处:《怀吕伯益》是李士瞻在其政治生涯中,历经世态炎凉后所作的诗歌,诗中透露出他对先人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1. 诗句原文
  • 谁着麻衣过七闽,秋曹老子念先亲。
  • 登舟但抱终天恨,到海方知未了身。
  • 世乱备经千百痛,慈颜不见十三春。
  • 白头扶杖衡庐下,徙倚风前泪满巾。
  1. 诗句解读
  • 谁着麻衣过七闽:这里的“麻衣”可能象征着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或理想。“七闽”则可能指的是福建省,因为福建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 秋曹老子念先亲:这里的“秋曹”可能是指秋天这个季节,象征着岁月的流逝。“老子”则指年长的一辈或先辈。“念先亲”表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 登舟但抱终天恨:这里的“登舟”可能意味着诗人踏上旅程,“但抱终天恨”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完成心愿的遗憾。
  • 世乱备经千百痛:这里的“世乱”可能是指社会动乱或战争频繁。“备经千百痛”则形容历经了许多苦难。
  • 慈颜不见十三春:这里的“慈颜”指慈祥的笑容,“不见十三春”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 白头扶杖衡庐下,徙倚风前泪满巾:这里描述了诗人晚年的形象,白发苍苍,扶着拐杖站在简陋的房屋前,徒然地凝望着远方,眼泪打湿了手中的毛巾。
  1. 作品赏析
  • 情感深沉:《怀吕伯益》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通过对先人的怀念,对世事的感慨,诗人传达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无奈感伤。
  • 意象鲜明:诗中的“麻衣”、“七闽”、“秋曹”、“老子”、“登舟”、“未了身”、“世乱”、“百痛”、“慈颜”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写作背景
  • 政治经历:李士瞻曾在元朝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中书右司掾、历吏、户二部侍郎等。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 文学成就:尽管在政治上遭遇挫折,李士瞻的文学成就却不容小觑。他的《怀吕伯益》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也是元朝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怀吕伯益》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元朝的社会风貌、文人心态以及他们对于人生、历史和现实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