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乌桓道

夜行乌桓道,风寒野气白。
橐驼驾轻车,怒项不肯发。
马嘶欲人立,令我竖毛发。
四山无居人,明月照积雪。
时方甲兵收,未干新战血。
况乃多盗贼,白昼闻杀越。
平生所经地,忧虞转恇怯。
我行岂不迟,心伤望京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行乌桓道》是元代诗人李裕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夜晚行走乌桓道时所见到的荒凉景象和他内心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与创作动机
  • 作者生平简介:李裕,字公饶,元代婺州东阳人,文宗至顺元年进士。他曾从许谦学习,撰写了《至治圣德颂》。英宗时期,他被召见并担任宿卫禁中的护卫任务。文宗期间,他被任命为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陈州事,并有惠政表现。后来改任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最终因病去世。
  • 创作动机:《夜行乌桓道》是李裕在其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元朝背景下所创作的诗作。诗中描绘的乌桓道荒凉的景象以及作者内心的忧虑,可能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状态的深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反映。
  1. 诗歌原文及分析
  • 开篇意境渲染:“夜行乌桓道,风寒野气白。”这两句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迅速勾勒出乌桓道上的凄凉景象。夜色笼罩下的乌桓道,寒风凛冽,野气弥漫,呈现出一片苍白的颜色,为诗歌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 描写细节丰富:接下来的诗句“橐驼驾轻车,怒项不肯发。马嘶欲人立,令我竖毛发。”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夜晚行走乌桓道时的艰辛和危险。
  • 主题表达深化:“四山无居人,明月照积雪。”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和月光下的积雪,展现了乌桓道夜晚的宁静与冷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乱世的无奈。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即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1. 诗歌艺术特色
  • 用词精炼含蓄:李裕在《夜行乌桓道》中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层次的语言,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凝练、含蓄。例如,“寒风”、“野气”、“怒项”等词汇都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寒冷的夜晚,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境。
  • 情感真挚深沉: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于环境的描绘还是内心的抒发,都透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真实性使得诗歌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
  1. 历史背景与意义
  • 历史背景: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裕通过《夜行乌桓道》这样的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夜行乌桓道》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能和深邃的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其文学价值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 后世影响与评价
  • 后世影响:《夜行乌桓道》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人传诵。它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其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同时,这首诗也被广泛引用于各类教育和文化作品中,成为了解元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
  • 评价概述:李裕的《夜行乌桓道》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受到了历代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夜行乌桓道》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描绘夜晚行走乌桓道的情景,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担忧。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裕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邃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元代社会生活和人文思想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