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伏金牛异,峰攒翠黛双。
同游怀绝景,相望只邻邦。
春鲚宜供酒,灵犀莫照江。
此行应最乐,山水在书窗。
送陈公辅采石山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公辅采石山长》是元代诗人汪泽民的作品,汪泽民(1290—1345),字叔志,号堪老真逸,宁国宣城人。他是一位有学问、有才华的文人,曾担任岳州路同知、南安、信州、平江三路总管府推官等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元朝初期,国家动荡不安,汪泽民在仕途上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在担任岳阳路同知时,因治理政务得当而名声大噪;之后又历任多个官职,最终在国子司业的位置上退休。这些官场经历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人物和风景,也为他创作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送陈公辅采石山长》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矶伏金牛异,峰攒翠黛双。同游怀绝景,相望只邻邦。 春鲚宜供酒,灵犀莫照江。此行应最乐,山水在书窗。
这首诗通过描绘采石山的自然风光和与友人的同游之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满足和愉悦。首联“矶伏金牛异,峰攒翠黛双”通过描绘山峰奇特的形状来开篇,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采石山独特的自然景观。颔联“同游怀绝景,相望只邻邦”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彼此间的距离感。颈联“春鲚宜供酒,灵犀莫照江”则转入了对食物和饮酒的描写,既体现了当地的物产特色,又透露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尾联“此行应最乐,山水在书窗”则点明了整首诗的核心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汪泽民的诗歌造诣。
《送陈公辅采石山长》不仅展现了汪泽民作为诗人的才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