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示众无分彼此

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返元初。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屋舍既坚固,始可立丹炉。
炼还丹,全太极,采玄珠。的端消息,采将坎有补离无。若也不贪不爱,直下离声离色,神气总归虚。了达一切相,赤子出神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 示众无分彼此”是一首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全称《水调歌头·元丰七月既望赤壁怀古》。这首词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简单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影响深远,被誉为“诗中之圣”。

  2.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他因政治原因被朝廷流放,心情颇为低落。在这一年的一个夏日傍晚,苏轼登上了长江边的赤壁,眺望江景,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如梦,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 词作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赏析
  • 明月与人生:词的开篇“明月几时有?”直接点题,以明月起兴,引出对人生的思索。
  • 问青天:苏轼通过询问明月,表达了自己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 登高远望:苏轼站在赤壁之上,面对浩瀚的长江,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人生哲理:词中的“高处不胜寒”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恐惧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人间与仙境:通过对比“人间”与“仙境”,苏轼展现了他对人间烟火气的珍视。
  • 团圆与分离: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和朋友的美好祝愿,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1. 艺术特色:《水调歌头·示众无分彼此》以其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佳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