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雪江即事

万里起青烟,旌旗若涌泉。
国家开气数,陵谷见推迁。
避难浑无地,偷生赖有天。
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徐雪江即事》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汪元量(1241—约1317),字大有,号水云,南宋末年的文学家。他以善琴而闻名于世,曾任宫廷乐师。在宋室南迁的过程中,他随三宫被虏北去,后隐居生活。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亡国的哀痛和对人民的同情。
  1. 诗歌原文
    万里起青烟,
    旌旗若涌泉。
    国家开气数,
    陵谷见推迁。
    避难浑无地,
    偷生赖有天。
    夜来闻大母,
    已自纳降笺。

  2. 诗歌赏析

  • 国家兴衰:诗中“国家开气数”一句,反映了汪元量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天命有关,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历史循环论的理解。
  • 人民苦难:诗中的“避难浑无地,偷生赖有天”,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他认为即使在乱世之中,也有人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方式,这显示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同情。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通过描绘战争的景象和人民的遭遇,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其艺术手法朴实无华,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背景是在南宋灭亡之后,汪元量作为一位文人,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祖国沦为敌手,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失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和徐雪江即事》,以此表达自己对亡国的痛苦和对人民的同情。
  1. 历史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汪元量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的一种反思。它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以及对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

《和徐雪江即事》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时代背景的作品。它通过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的真挚同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