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马碧梧

万里远行役,十年良可哀。
前辈古风在,故人今雨来。
绝口不言事,挽须惟把杯。
种得碧梧树,春风花自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访马碧梧》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代时期,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悟,也展现了其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宋末遗民,元朝初年曾为元世祖所赏识,后因国难而南归,晚年隐居不仕。
  • 文学地位:作为南宋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汪元量在元朝初期享有较高的文学声誉,其诗词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受到广泛赞誉和研究。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重访马碧梧》原文为“万里远行役,十年良可哀。前辈古风在,故人今雨来。绝口不言事,挽须惟把杯。种得碧梧树,春风花自开。”。
  • 诗句解析:诗中“万里远行役”描绘了诗人长距离旅行的艰辛与无奈;“十年良可哀”反映了十年间历经沧桑、岁月蹉跎之感;“前辈古风在”则表明诗人仍怀念着先贤之风;“故人今雨来”意味着久违的友人再次出现,增添了重逢的喜悦。最后两句“绝口不言事,挽须惟把杯。种得碧梧树,春风花自开”更是表达了诗人放下世事纷扰,以酒会友,寄情山水的豁达心态。
  1. 艺术手法
  • 韵律和谐:这首诗遵循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五个字,押韵规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 意象运用:诗中的“碧梧树”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还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春风中花开的意象则暗示了生机勃勃与重生希望。
  1. 文化意义
  • 历史见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了解到南宋遗民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如何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挑战。
  • 民族精神:诗中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逆境时的韧性和勇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会影响
  • 文人共鸣:汪元量的这首作品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和模仿,成为后世文人吟咏的对象。
  • 历史评价:历史上对汪元量的评价颇为复杂,既有对其才华的钦佩也有对其行为的道德质疑,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访马碧梧》不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录,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探讨,读者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还能够感受到诗人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融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