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

天目山前景老禅,长安传法旧沙门。
十年不见身为累,万里相逢舌尚存。
漠漠尘埃凝破衲,凄凄风露袭归辕。
到家定有秋光在,报答黄花满故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汪元量并未创作过名为《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这首七言律诗的正确作者是宋代诗人汪藻(又名汪元量)。以下是对汪元量及其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与生平
  • 生平简介:汪藻,字国瑞,号苕溪居士,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抗元将领。他于天历二年(1329年)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
  • 文学贡献:汪元量以其丰富的诗歌成就被后人铭记。他的诗作多涉及国亡前后的历史事件,因此时人将他与杜甫相提并论,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中不乏反映时代变迁的感慨与爱国情怀的抒发,其诗歌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内容:《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是一首充满深情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景僧的归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 诗歌赏析:该诗以“天目山前景老禅,长安传法旧沙门”开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出对过往僧人的怀念。接着,“十年不见身为累,万里相逢舌尚存”两句,展现了时间对于人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持久性。最后两句“漠漠尘埃凝破衲,凄凄风露袭归辕”,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了诗中的离别之感。
  1. 相关研究与评价
  • 学术探讨:在学术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是汪元量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汪元量高超的诗歌技巧,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情感世界。
  • 文化影响:作为南宋末期的文化象征,汪元量的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虽然《幽州送景僧录归钱塘》不是汪元量的作品,但他的诗歌确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汪元量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