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同舍会拜

燕市人争看秀才,团栾此日会金台。
葡萄酒熟浇驼髓,萝卜羹甜煮鹿胎。
砚笔寂寥空洒泪,管弦呜咽自生哀。
雪寒门户宾朋少,且拨红炉守泰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至日同舍会拜》是宋代诗人汪元量所作。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至节庆时文人相聚的情景,展示了作者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冬至作为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左传》中有“冬至而终”的说法,意味着冬天的结束与春天的到来。在古人的观念中,冬至不仅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象征,也是人们团聚的重要时刻。因此,诗中的“燕市人争看秀才,团栾此日会金台”反映了当时文人聚集、相互观摩的盛况。

从艺术手法来看,汪元量的《冬至日同舍会拜》以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宋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诗中的“葡萄酒熟浇驼髓,萝蔔羹甜煮鹿胎”不仅传达了节日的美食享受,也隐喻了文人之间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砚笔寂寥空洒泪,管弦鸣咽自生哀”则表现了文人面对佳节的孤独感以及对往昔时光的无限怀念。这些细节都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节日的诗歌,更是一件蕴含深厚文化意蕴的艺术佳作。

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看,《冬至日同舍会拜》不仅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当时社会风俗和文化氛围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思想情感,从而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冬至日同舍会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探索宋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风情,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对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