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和李鹤田

湖上悲风舞白杨,英雄凋尽只堪伤。
花飞废苑怜铜马,草没荒坟卧石羊。
人在醉中春已晚,客于愁处日偏长。
林西楼观青红湿,又逊僧官燕梵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山和李鹤田》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感慨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以下将介绍文学作品《孤山和李鹤田》:

  1. 作者背景
  • 汪元量(1241年—约1317年),字大有,号水云子,南宋末年著名诗人、音乐家,浙江杭州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在音乐方面有深入研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因善琴供奉内廷而受到重用,后随三宫被虏北去。在元灭宋后,他选择出家为道士,并在匡庐、彭蠡间往来,晚年退居杭州,以道士的身份度过余生。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孤山和李鹤田·湖上悲风舞白杨》是这首诗的开篇,表达了诗人面对荒废景象时的哀伤之情:“湖上悲风舞白杨,英雄凋尽只堪伤。”这里的“悲风”象征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衰败,而“英雄凋尽”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英雄的哀悼与惋惜。
  •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绘花飞、草没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忧伤氛围:“花飞废苑怜铜马,草没荒坟卧石羊。”在这里,“花飞”和“草没”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变化,也暗喻着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无常。
  • 最后两句“人在醉中春已晚,客于愁处日偏长”,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人在醉中春已晚,客于愁处日偏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后的彷徨无助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历史意义
  • 《孤山和李鹤田》不仅是汪元量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孤山和李鹤田》不仅是汪元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够深入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