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登大内芙蓉阁宫人梳洗处

粲粲芙蓉阁,我登双眼明。手拊沉香阑,美人已东征。
美人未去时,朝理绿云鬟,暮吹紫鸾笙。美人既去时,阁下麋鹿走,阁上鸱枭鸣。
江山咫尺生烟雾,万年枝上悲风生。空有遗钿碎珥狼籍堆玉案,空有金莲宝炬错落悬珠楹。
杨柳兮青青,芙蓉兮冥冥。美人不见空泪零,锦梁双燕来又去,夜夜蟾蜍窥玉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兵后登大内芙蓉阁宫人梳洗处》是汪元量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这首诗通过对芙蓉阁的描绘,展现了战争后的荒凉与美人离去的寂寥场景。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 上片:“粲粲芙蓉阁,我登双眼明。”描述了诗人在战火之后登上了芙蓉阁,所见景象如初生芙蓉般清新明亮。
  • 下片:“手拊沈香阑,美人已东征。”表达了诗人触摸着栏杆时感受到的寂寞和美人已经离开的情景。
  • 结尾部分:“美人未去时,朝理绿云鬟,暮吹紫鸾笙。”描绘了战争前的宁静生活,以及美人在黎明和黄昏时的优雅活动。
  1. 诗歌主题
  • 历史反思:《兵后登大内芙蓉阁宫人梳洗处》反映了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后的历史悲剧,通过描写芙蓉阁的景象,隐喻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 战争与和平:诗中“手拊沈香阑”与“美人已东征”两句对比了战前与战后的反差,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和国家生活的巨大影响。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芙蓉”、“沈香阑”、“紫鸾笙”等元素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重现当时的景致。
  • 语言风格:汪元量的诗语言简练而含蓄,既有豪放之气又不失细腻之美,使得整首诗读来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艺术的美感。
  • 情感表达:通过对芙蓉阁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也传达了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可以更好地理解《兵后登大内芙蓉阁宫人梳洗处》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汪元量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