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 吴江中秋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多令·吴江中秋》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莎草被长州,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倚银屏,谁为旧时容?
  2. 创作背景:《唐多令·吴江中秋》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汪元量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汪元量在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随幼主北上,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谢太后、王昭仪都已卒于燕地,幼主与全太后也各自出家,此时三宫零落殆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上书元世祖,被赐以黄冠。这段历史为汪元量创作这首词提供了灵感和情感基础,使他能够在作品中深刻地表达出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3. 主题思想:汪元量的《唐多令·吴江中秋》不仅是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更是对整个国家动荡不安时期中普通人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在异乡度过的十年时光中,由于政治变迁导致的家园破碎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心灵带来的创伤。

《唐多令·吴江中秋》作为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词作,不仅反映了作者汪元量对故乡的深情怀念,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