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镏同知

刘侯宦辙半天下,台阁府州无不可。
王良驷马熟路车,杨仆楼船顺流柁。
政刑德礼随设施,贤智愚顽成切磋。
朅来贰政临吾州,民习浇漓更偷惰。
我侯振举纲目张,治剧理繁惟琐琐。
每嗟田赋籍不明,玉板青绫空叠垛。
大邦有命独见推,万指不停吹夜火。
富民有田不忍欺,贫士无田愈闲暇。
今年赋役称均平,吏不容奸民俗妥。
侯能施惠泽吾民,民亦祝侯膺福嘏。
祝侯福嘏当何如,正笏垂绅辅宗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镏同知》是元代诗人岑安卿创作的一篇作品。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
  • 作者简介:岑安卿,字静能,号栲栳山人,余姚人,是元末明初的诗人。
  • 创作背景:此文可能是在岑安卿仕途不顺或官场失意时所作,通过诗歌抒发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批评与反思。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送镏同知》这首诗中,岑安卿通过对刘侯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清廉政治的期望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诗中描绘了刘侯治理州政的情形,从“王良驷马熟路车”到“民习浇漓更偷惰”,再到“每嗟田赋籍不明”,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岑安卿通过这些具体的描绘,展示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如将刘侯比作“王良驷马熟路车”、“杨仆楼船顺流舵”,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治理国家时的繁忙与效率。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岑安卿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社会动荡,民间疾苦,政治腐败严重,而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思想内涵:诗中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一个官员的赞美,更是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批判。岑安卿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个人道德的坚守,体现了他深厚的儒家思想情怀。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送镏同知》作为岑安卿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诗中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使得它成为研究元代文人政治生活和精神面貌的重要资料。
  • 读者评价:许多学者和读者对这首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元代诗歌的佳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1. 文学技巧
  • 比喻使用:岑安卿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如“王良驷马熟路车”、“杨仆楼船顺流舵”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排律、五言排律等多种格式,这种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灵活多变的创作能力。

《送镏同知》不仅是一首表现作者个人情感和政治理想的诗歌,也是研究元代社会、政治及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还可以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