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名冠绝复全身,两晋如公竟几人。
庙枕吴江非故迹,碑横岘首哭遗民。
空坛晓雾沉荒树,断壁秋风扫暗尘。
老泪向人收不尽,愁边和雨湿衣巾。
羊祜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羊祜庙》是元末明初诗人李延兴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李延兴的笔触,展现了羊祜作为西晋名臣、战略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的历史地位。
羊祜(221年—27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新泰市羊流镇,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后世尊称为“新泰”二字的来源。羊祜在政治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伐吴之功,他的功绩在历史上被《三国演义》等文献广为传颂。《三国演义》中提到晋帝司马炎派遣羊祜前往伐吴,成功使吴国投降,实现了晋朝的统一。《羊祜庙》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羊祜的一生,无论是在朝廷还是战场,他都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与吴将陆抗结好,最终促成了孙皓罢免陆抗,从而避免了战争的进一步爆发。羊祜去世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等人参与伐吴的战争,对统一大业起到了关键作用。羊祜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建树,他还是一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如《一山文集》等,可见其才情横溢。
羊祜的形象在宁海县内尤为突出,因为宁海是羊祜的封山,有多个祭祀羊祜的庙殿。这些庙殿不仅反映了羊祜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和追忆。从历史到现实,羊祜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卓越,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羊祜庙》不仅是一首描写羊祜生平事迹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羊祜的历史贡献和精神风貌,进而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