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雅宜山

鸡犬柴扉竹里开,仙人别住好楼台。
松声忽向琴心起,云气遥从涧口来。
六代衣冠随水去,百年天地逐轮回。
兴亡总付登临外,烂醉春风卧碧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雅宜山》是一首元代诗人李延兴创作的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元代,一个充满历史变迁与文化交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也是文化繁荣、艺术创新的重要阶段。元代文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与思想都受到时代大环境的深远影响,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 诗人经历:李延兴作为一位元代的诗人,他的生平和创作生涯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据史料记载,李延兴生活在元代,其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在那个时代完成。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诗句解析:诗的开头“鸡犬柴扉竹里开,仙人别住好楼台”,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田园景象,通过“柴扉”与“竹里”两个意象,传达出一种归隐生活的惬意与自在。接下来,“松声忽向琴心起,云气遥从涧口来”两句,以自然界的声响与气息作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最后,“六代衣冠随水去,百年天地逐轮回”一句,则抒发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怀。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远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人生感悟。
  •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一直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李延兴的《登雅宜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发和表达。通过对山水的赞美,诗人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的读者中依然具有强烈的共鸣和启发意义。
  1. 艺术特点分析
  • 情景交融:李延兴的诗歌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既有广阔的视野,又不失细腻的情感。在《登雅宜山》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映射人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语言简练:李延兴的作品在用词方面十分考究,力求简洁而富有内涵。他能够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这种语言风格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延兴的《登雅宜山》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