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氏兄弟

大野荒寒起夕阴,残蝉幽咽乱清砧。
虚庭宿露苍苔滑,远道秋风黄叶深。
烽火未收三月信,田园空负百年心。
多情好是西城月,时向愁边照苦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王氏兄弟》是元末明初诗人李延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作者简介
  • 李延兴,元末明初的诗人,字继本,是李士赡之子。他在顺帝至正十七年进士及第,曾担任太常奉礼、翰林检讨等职。元末兵乱时期,李延兴选择隐居不仕,成为了河朔地区学者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一山文集》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尊重和追求。
  1. 诗歌原文:《忆王氏兄弟》的诗句如下:
    大野荒寒起夕阴,残蝉幽咽乱清砧。
    虚庭宿露苍苔滑,远道秋风黄叶深。
    烽火未收三月信,田园空负百年心。
    多情好是西城月,时向愁边照苦吟。

  2. 诗意解读

  • 首联“大野荒寒起夕阴,残蝉幽咽乱清砧”:描绘了一片荒凉的原野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冷清,而残破的秋蝉在凄凉的风中发出断断续续的鸣叫声。这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哀伤和对孤独的感慨。
  • 颔联“虚庭宿露苍苔滑,远道秋风黄叶深”:进一步描写了诗人所居之地的景致,夜幕降临后庭院里潮湿的青苔和远方道路上飘落的黄叶,营造出一种深深的秋意和旅途的艰辛。
  • 颈联“烽火未收三月信,田园空负百年心”:反映了战争尚未结束,家园仍受战火威胁,无法实现农耕的理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个人理想破灭的无奈。
  • 尾联“多情好是西城月,时向愁边照苦吟”:诗人借西城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明月虽美但总是在诗人最感孤独和忧愁时分更显其光辉,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坚持文学创作的执着。
  1. 作品背景
  • 《忆王氏兄弟》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争频发,很多文人选择了隐逸或退隐的生活态度。李延兴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现实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 作为元末明初的代表性诗人,李延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忆王氏兄弟》的阅读,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态。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该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的痛苦,还表现了诗人对于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
  • 艺术风格与语言特点:从艺术角度来看,《忆王氏兄弟》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元末明初诗歌的艺术风格。特别是运用了如“烽火”、“黄叶”、“西城月”这样的意象,增添了诗作的美感和深邃性。

《忆王氏兄弟》是一首充满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诗作。它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未来憧憬的表达。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