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还鄱阳

东西湖水百花洲,行子归时雪已收。
明月可能随客去,浮云自足使人愁。
重来柳树应千尺,相见梅花隔数州。
我亦高歌望吾子,春风好在仲宣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人还鄱阳》是一首由元代诗人李孝光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至正初年,当时李孝光以秘书监著作郎的身份被召,并晋升为秘书监丞。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对复古派的坚持上,而其作品也多反映出这一特色。

从内容上看,《送人还鄱阳》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诗中的“东西湖水百花洲”以及“明月可能随客去,浮云自足使人愁”两句,生动地展现了鄱阳湖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同时,诗中还流露出对友人归途的祝福与期望。“重来柳树应千尺,相见梅花隔数州。”表达了诗人希望再次重逢的愿望,以及在分别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手法上看,李孝光的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与意境的深远。他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音乐性与画面感。《送人还鄱阳》中“我亦高歌望吾子,春风好在仲宣楼。”便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友人归来的期盼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自身的豪情壮志。此外,整首诗歌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充分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点,即重视形式美与内在情感的结合。

从文学价值上看,《送人还鄱阳》不仅是一篇表达离愁别绪的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佳作。诗中提到的“明月可能随客去,浮云自足使人愁”等诗句,寓意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送人还鄱阳》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富有启发意义。这首诗作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