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村行二首

雨过沙头落涨痕,满林红叶自纷纷。
水平路面高低见,风约溪声断续闻。
老屋无桥横独木,沧洲欲雁起寒云。
残芦头顶花如雪,莫是吟人鬓上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孝光的《雨后村行二首》是一首描绘雨后乡村景色的古诗。下面将从诗作原文、翻译、赏析以及历史背景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 诗歌原文
  • 《雨后村行二首》其一:雨过沙头落涨痕,满林红叶自纷纷。水平路面高低见,风约溪声断续闻。老屋无桥横独木,沧洲欲雁起寒云。残芦头顶花如雪,莫是吟人鬓上分。
  • 《雨后村行二首》其二:泽国秋深景物非,西风猎猎又吹衣。路行落日离人去,山破寒烟独鸟飞。潮信到滩推月上,邻家停火候船归。村醪香软鲈鱼美,自笑吟边貌不肥。
  1. 诗歌翻译与赏析
  • 《雨后村行二首》其一:雨水退去后沙地上留下的痕迹,满眼的红叶随着秋风纷纷落下。水面平静反映出路面高低不平的情况,风儿吹动着溪水发出断断续续的声音。没有桥梁横跨的老屋前横放着一根木头,秋天的天空中大雁开始结队飞行,预示着寒冷的来临。在河岸边,残留的芦苇顶上覆盖着白雪,仿佛在诉说诗人的鬓角已经斑白。
  • 《雨后村行二首》其二:在秋季的泽国中,原本的景象已然不再。西风吹来,让人感觉寒冷。夕阳下,行人离去,而山间烟雾缭绕,只有一只孤独的鸟儿在空中飞翔。潮水涨潮时推动月亮爬上天空,邻居家点燃灯火等待船只归来。村中的美酒香甜可口,鲈鱼肉质鲜美,诗人不禁自嘲自己虽然才华出众,但相貌并不俊朗。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雨后村行二首》创作于元代。
  • 作者李孝光:李孝光生活在元末明初,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时代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矛盾突出。然而在文学创作上,元代也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较高的艺术成就。李孝光作为元末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 文学手法分析
  • 描写细腻:诗作中通过精细的笔触描写了雨后的乡村景象,如“雨过沙头落涨痕”、“红叶”等,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感受能力。
  • 意象丰富:运用了“落日”、“寒烟”、“孤鸟”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语言优美:诗歌用词考究,句式整齐,韵律感强,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风貌:通过对元代乡村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传承传统文化:李孝光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启发现代启示:在现代社会,李孝光的诗歌仍能给予人们以启迪,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李孝光的《雨后村行二首》不仅展现了元代乡村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艺术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句,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自然的奥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