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别业偶成

平原渺渺路西东,豆叶才黄柿半红。
獭下江潭塘水涸,鼠归墙屋野田空。
烧烟不断经秋旱,草露无多彻夜风。
行过小桥人住处,短篱清晓护畦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晚别业偶成》是宋代文学家李孝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李孝光,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他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晚年隐居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享有盛誉。李孝光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 诗歌原文及翻译:《秋晚别业偶成》原文如下:
    平原渺渺路西东,豆叶才黄柿半红。
    獭下江潭塘水涸,鼠归墙屋野田空。
    烧烟不断经秋旱,草露无多彻夜风。
    行过小桥人住处,短篱清晓护畦菘。
    译文:田野上的平原辽阔无边,路上的景致向西东方向伸展,豆子刚长出嫩叶,柿子已经半红半黄。江潭的水塘因为干旱而干涸,老鼠回到墙缝里和房屋的废墟里去。烧烟不断,说明秋日天气十分干燥,草上的露水不多,夜晚的风让人感到寒冷。走过小桥时,看到人家在清晨用矮篱笆保护着菜地,那些菜长得青翠欲滴。

  3. 诗中意象分析:李孝光通过描绘秋日农村的荒凉景象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状态,表达了对自然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诗中的“豆叶才黄柿半红”形象地描绘了秋季农田的景象,而“獭下江潭塘水涸,鼠归墙屋野田空”则揭示了由于连年干旱,导致农田荒芜、水源匮乏的现实问题。

  4. 诗歌鉴赏:这首诗不仅是对秋天农村景色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李孝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状况和人民的艰辛生活。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李孝光的《秋晚别业偶成》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