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伯雨韵

佳士望见知耐久,俗子定交心已疏。
中林有客赋《招隐》,后日何人问《遂初》?
达官不入祢衡刺,逸史会给陈农车。
我见弥明太玩世,自言不解人间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伯雨韵》是元代诗人李孝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进行更深入地介绍:

  1. 创作背景
  • 个人背景:李孝光,字季和,号五峰,是元代温州乐清人。他少时博学多才,笃志复古,隐居于雁荡山五峰下,与许多学者交流学习,其文名远扬。至正初年间被召为秘书监著作郎,后升任秘书监丞,但因其不趋世尚而未受更多官职。最终,年仅五十二岁便辞世。
  • 诗歌创作:李孝光的诗歌创作以复古风为主,崇尚古人之道而不盲从时尚。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著有《五峰集》,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文学影响。
  1. 诗词原文
  • 佳士望见知耐久,俗子定交心已疏。中林有客赋《招隐》,后日何人问《遂初》?达官不入祢衡刺,逸史会给陈农车。我见弥明太玩世,自言不解人间书。
  1. 主题思想
  • 超然物外:诗中的“佳士”与“俗子”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世俗名利看淡的态度,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远离尘嚣的生活哲学。
  • 自然和谐:“中林有客赋《招隐》,后日何人问《遂初》?”这一句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文化传承:通过描述古代人物如祢衡和陈琳等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暗示了传统文化与历史的传承重要性。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比如“鸿雁”、“菊花”等自然景物,以及“黄菊未疏急酿酒”等描写,使得全诗富有画面感。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深切情感。
  • 结构布局: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前后呼应,语言精炼,层次分明,体现了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次伯雨韵》不仅是李孝光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元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学追求和文化情怀,也为后人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