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木为娄所性作

提提兮飞鸟,翔而集兮于木。场有委粟兮而余之不欲。
樊则有棘兮非余之乐。鸷则不仁,曾莫余毒。又集於陵,毋坠于矰。
岂不知兮有命,嗟今之人兮不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择木为娄所性作》是一首由李孝光创作的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感慨与思考。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提提兮飞鸟,翔而集兮于木。场有委粟兮而余之不欲。樊则有棘兮非余之乐。鸷则不仁,曾莫余毒。又集于陵,毋坠于矰。岂不知兮有命,嗟今之人兮不仁。

  2. 诗歌解析

  •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观察自然界中生物行为时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比飞鸟的不同栖息地,诗人表达了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选择偏好。在诗中,“提提兮飞鸟”描述了飞鸟自由飞翔的景象,随后转向其栖息之地,“翔而集兮于木”,表现了飞鸟选择树木作为休息场所的行为。
  • “场有委粟兮而余之不欲”反映了一种对自然食物资源的利用态度,暗示着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行为的批评。这里的“余之不欲”可能指飞鸟不愿食用那些被丢弃或浪费的食物。
  • “樊则有棘兮非余之乐”揭示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即飞鸟倾向于选择荆棘较多的环境,认为那里更符合它们的生存需求。然而,“非余之乐”也暗示了这种选择可能是无奈之举。
  • “鸷则不仁,曾莫余毒”进一步强调了飞鸟对捕食者的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存挑战。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其中每一个生物都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极端行为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 最后,“又集于陵,毋坠于缯”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即飞鸟将继续在自然的庇护下生活,不会遭遇人类的伤害。这里的“缯”可能是指网或者陷阱,表明人类活动对飞鸟的潜在威胁。
  1. 艺术风格:《择木为娄所性作》在艺术上展现了李孝光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融入了深刻的社会评论。整首诗通过对飞鸟行为的描写,折射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择木为娄所性作》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这首诗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环境保护之间联系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提醒人们反思人类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