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饥马鸣

萧萧饥马鸣,隔林见落月。
游子慕父母,岂复畏脱别。
负书或在船,津吏已催发。
临觞不能持,怊怅生白发。
况是江海永,岁晏多风雪。
风雪塞中路,不隔游子辙。
平生四方志,念此心欲折。
男儿各有愿,君子保明哲。
上思娱尊亲,下以浣悁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萧萧饥马鸣》是元代诗人李孝光创作的古诗,全文如下:萧萧饥马鸣,隔林见落月。游子慕父母,岂复畏脱别。负书或在船,津吏已催发。临觞不能持,怊怅生白发。况是江海永,岁晏多风雪。风雪塞中路,不隔游子辙。平生四方志,念此心欲折

李孝光的诗作《萧萧饥马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及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无奈。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饥饿的马匹在空旷的原野上嘶叫,远处传来了月亮的清辉,而主人公却无法享受这份宁静。他心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思念,却又必须面对离别的痛苦,背负着沉重的书籍,匆匆赶往码头,被官吏催促着启程。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在饮酒之时也难以平静,只能惆怅地发现自己已白了头。尽管环境恶劣,但主人公并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的四方之志从未改变。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游子孤独旅程的描写,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写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不得不离开家乡,面对生活的艰难险阻。诗中的“岁晏多风雪”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而“不隔游子辙”则表达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不能阻挡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萧萧饥马鸣》这首诗,可以深刻感受到李孝光作为一位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力量。他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映,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