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雀不畏人,啧啧上庭树。
萧条山已黄,惨憺江气暮。
游子未得归,天严风断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鸟雀不畏人,啧啧上庭树。
萧条山已黄,惨憺江气暮。
游子未得归,天严风断渡。
《赋诗分得欲雪》是元代诗人李孝光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寂和对归乡的渴望。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作者背景:李孝光(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博学,后在浙江雁荡山五峰下讲学,从学者甚众。至正三年(1343)应召入京,为秘书监著作郎,迁文林郎,秘书监丞。
诗歌原文:《赋诗分得欲雪》鸟雀不畏人,啧啧上庭树。萧条山已黄,惨憺江气暮。游子未得归,天严风断渡。
诗歌赏析:首句“鸟雀不畏人,啧啧上庭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鸟儿不怕人类,欢快地在庭院树上鸣叫,展现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宁静。然而,紧接着的“萧条山已黄,惨憺江气暮”透露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山色已经变得黯淡无光,江水的气息也显得凄凉,这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三句“游子未得归,天严风断渡”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游子未能回到家乡,天气严寒,连渡口的风都阻断了回家的路。
《赋诗分得欲雪》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作品,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背景。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