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循

使者楼船鼓三叠,犹见车前白鹭翿。
莫嗔惜别把衣袖,他日为谁沽酒醪。
龙蛇未蛰江水壮,鸿雁欲动秋风高。
槐树东头读书处,更忆君家双凤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莲曲送王伯循》是元代著名诗人李孝光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李孝光,元代温州人,他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此诗可能作于其游历江南之时,与友人或同僚在采莲江畔的一次别离场景。这种离别通常伴随着不舍与留恋,因此,诗歌中充满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将来再会的渴望。
  2. 文学特色:《采莲曲送王伯循》以其质朴的语言、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边采莲的美丽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与祝福。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元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3. 艺术鉴赏:从艺术手法上看,李孝光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使者楼船鼓三叠”中的使者象征着即将远行的友人,而“犹见车前白鹭鷁”,则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再次相见的渴望。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种深沉而又不失美感的意境,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意的美,还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4. 文化价值:从文化角度来看,《采莲曲送王伯循》不仅是李孝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元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反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往往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仕途的挫折,但仍然保持着一种乐观和豁达的态度。这首诗正体现了这种精神,即使面临别离,依然能保持一份豁达和希望。《采莲曲送王伯循》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作品。
  5.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中,李孝光的《采莲曲送王伯循》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需要这样简单直接而又充满情感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这首诗也常被用来作为教育材料,教授儿童如何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李孝光的《采莲曲送王伯循》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元代社会文化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还能从中汲取到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